 
失智症症狀 — 台灣實務手冊
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盛行率接近8%,超過35萬名受影響者需要及早辨識與介入。本文聚焦於台灣臨床與社區資源,提供一分鐘自評、10年病程概覽與分型差異,幫助家屬立即分辨失智症症狀與正常老化。若擔心親友出現迷路、情緒或睡眠異常,請以本文流程作快速判斷並啟動就醫SOP。
欲查看官方流行病資料,建議參考台灣衛福部的調查數據以作為流行病學依據:台灣流行病調查
📋 重點摘要
- 一分鐘自評能快速篩查常見失智症症狀
- 三大鑰匙:非典型早期徵象、分型差異、在地就醫SOP
- 若≥3項症狀或快速惡化,請儘速就醫
- 結合長照2.0與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能提升照護連結效率
正常老化 vs 失智症症狀:一分鐘自評與10年病程
判斷失智症症狀的第一步是分清「偶發性忘記」與「持續性功能退化」。正常老化常能事後回想,而失智通常伴隨執行功能下降、理財錯亂或走失等影響日常生活的表現。
一分鐘自評清單包含近記憶、視空間、執行功能、情緒與步態等項目。若出現多項異常,本文建議的下一步會指向就醫與影像檢查。延伸閱讀可參考內部整理的症狀總覽:症狀完全指南
一分鐘自評(手機友善)
檢查近記憶與語詞、視空間導航、執行功能、情緒睡眠與步態飲食等。計分建議:0-2項觀察、3-4項盡快門診、5項以上或急性惡化就醫。
10年病程概覽從MCI、輕度、中度到重度,介入重點隨期別改變,早期介入能延緩功能惡化並改善生活品質。
💡 專業提示
若不確定是否就醫,檢查三要件:變化的持續性、是否影響生活、是否伴隨行為或步態改變。符合兩項即啟動家醫轉診流程。
台灣在地重點:不同失智類型的症狀差異與就醫SOP
常見分型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體、血管性與額顳葉型,這些類型在臨床表現與藥物敏感性上有明顯差異。掌握分型能決定優先的非藥物介入與風險管理。
分型辨識步驟:以核心症狀為主軸,搭配病史、風險因子與影像學檢查。對照國際資源可獲得分型細節:UCSF失智資源
臨床重點差異
路易體患者常有視覺幻覺與注意力波動且對抗精神病藥敏感;血管性呈階梯式惡化並與中風史相關;額顳葉以人格與飲食行為改變為主。控制心血管風險可減緩血管性惡化。
💡 在地資源提醒
台灣有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與長照2.0轉介網絡,可沿「家醫→神經內科→影像→功能評估→長照2.0」的動線處理。
非典型症狀的進階攻略:情緒、睡眠與步態管理
情緒與行為症狀(BPSD)常比記憶退化更早出現,處理上先排除急性譫妄與藥物副作用,再進行環境與日程調整。日落症候群與夜間遊走需要系統化的作息與安全計畫。
高階SOP流程:A)排除感染與藥物;B)找出觸發因子;C)白天日光曝曬與規律運動;D)夜間低刺激與安全優先。關於篩檢與量表資訊,可參考內部的MoCA篩檢資源:MoCA篩檢指南
飲食與步態實務建議
針對額顳葉偏甜暴食,使用分裝便當與高蛋白小點;對忘記吃飯的AD患者,建立餐鈴與高對比餐具。步態上建議每週2-3次平衡訓練並改善居家動線以預防跌倒。
⚠️ 專家警告
若出現急性混亂、發燒、嚴重跌倒或暴力風險,請立即就醫。路易體患者對部分抗精神病藥物高度敏感,勿自行調整藥物。
常見問題
問:正常老化的健忘和失智症症狀有何差別?
答:正常老化多為偶發且能事後回想;失智症症狀則是持續退化並影響日常功能,如重複提問、理財錯亂或熟路迷路。建議先用本文自評量表檢查,若持續≥3個月且功能受損,安排門診與影像檢查。
問:遇到幻覺該怎麼辦?要不要住院?
答:先評估是否為路易體特徵或急性感染,優先以環境降刺激與安全處置。若伴隨發燒、意識改變或跌倒風險,應立即前往急診。建議記錄症狀並與主治醫師討論藥物調整方案。
問:家人白天嗜睡、晚上不睡是日落症候群嗎?
答:多數情況與日落症候群相關,但先排除譫妄、疼痛或睡眠呼吸中止等問題。治療以日光曝曬、規律運動與晚間低刺激為主;必要時轉睡眠門診或評估穿戴定位裝置。
問:什麼是輕度認知障礙(MCI)?何時要就醫?
答:MCI介於正常與失智之間,生活大致可自理但有進展風險。建議做MoCA等篩檢並每6-12個月追蹤;若近3個月內快速惡化,應儘速就醫並安排影像檢查。參考臨床建議與追蹤流程可協助預防失能。
問:走路不穩與失智有關嗎?居家如何改造?
答:有關,尤其見於路易體與血管性失智。居家改造包括移除小地毯、增設扶手與夜燈、在關鍵處貼高對比指引條。搭配每週平衡訓練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
問:台灣有哪些在地資源可以啟動?
答:可先撥打1966長照專線並連結所在地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就醫流程通常為家醫→神經內科→功能評估→轉介長照2.0。更多疾病與分型說明亦可參考國際權威資源:NIA失智說明
結論:失智症症狀的自然出現
面對失智症症狀,掌握「非典型早期徵象、分型差異與在地就醫SOP」三大要點,即可在黃金時期做出正確決策。建議先用一分鐘自評確認風險,若達警示分數立即安排家醫轉診並結合長照資源,逐步建立安全與營養並重的照護計畫。欲了解完整就醫動線與社區資源,請參考本地化的就醫導覽:就醫SOP詳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