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智症完整指南:台灣5大類型比較與照護策略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調查,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99%,預計2031年將超過47萬人,2050年可能突破86萬。失智症已成為台灣及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你是否曾發現家人反覆問同一句話、夜間想外出或情緒突然失控?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失智症的五大類型比較、輕中重度照護要點,以及台灣長照2.0與1966申請流程,協助你從確診到照護,掌握每一步關鍵。
📋 重點摘要
- 台灣失智症盛行率與未來趨勢預測
- 五大失智症類型症狀與病程差異
- 輕中重度照護檢查表與BPSD處理SOP
- 長照2.0與1966申請流程與家屬支援資源
失智症五大類型比較:症狀、病程與治療重點
臨床上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路易氏體失智、額顳葉失智及混合型。各類型在症狀、病程與治療上有明顯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早期辨識與精準照護。
典型早期症狀與病程速度
- 阿茲海默症:新近記憶減退、重複提問、找詞困難,病程多為緩慢進展。
- 血管性失智:階梯式惡化、步態不穩、焦慮或執行功能障礙,常伴隨中風病史。
- 路易氏體失智:視覺幻覺、認知波動、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及帕金森症狀,病程波動明顯。
- 額顳葉失智:個性改變、去抑制行為及語言退化,記憶相對保留,惡化較快。
- 混合型失智: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交疊,症狀表現複雜。
診斷時會搭配血液檢查排除可逆因素(如B12缺乏、甲狀腺異常),並使用認知量表(MMSE、MoCA)及功能量表(CDR)評估病情。影像學檢查(CT、MRI)用於觀察腦萎縮與血管病灶,必要時以DAT-SPECT輔助判斷路易氏體失智。
💡 專業提示
建議使用「一頁診斷線索表」記錄發病時間軸、核心症狀、共病與用藥狀況,並定期更新量表分數與影像結果,有助於醫病溝通與治療調整。
治療方面,膽鹼酯酶抑制劑與NMDA受體拮抗劑為主要藥物,血管性失智需嚴格控制血壓、血脂與血糖。行為症狀(BPSD)則以非藥物介入為主,先找誘因(疼痛、便秘、環境刺激),再進行環境調整與活動轉移,必要時由醫師評估短期用藥。新藥如單株抗體針對特定阿茲海默患者,需確認Aβ陽性並定期MRI追蹤ARIA風險,台灣給付規範持續更新。
更多詳細資訊與互動比較表,請參考台灣實務流程與類型比較。
台灣失智症長照2.0與友善資源申請步驟詳解
確診失智症後,啟動支援系統是關鍵。台灣長照2.0提供完善的社區與居家照護服務,透過1966專線申請評估,讓照護資源能及時到位。
- 懷疑就醫確診:至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取得診斷與CDR分期。
- 撥打1966申請長照評估:提供被照顧者及主要照顧者資料,1至2週內安排照管專員到宅評估需求與照護目標。
- 核定與媒合服務:依評估結果提供到宅服務、日照中心、交通接送、輔具及居家無障礙改善、喘息服務等。
- 啟用與調整:以月為單位檢討照護計畫,遇BPSD加開共照中心或專家門診,必要時轉銜復能與社區活動。
台灣各縣市設有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醫院端確診、用藥與行為問題管理;失智友善據點遍布社區,提供家屬課程與資源轉介。走失預防措施包含手鍊、QR碼布標與定位設備,警政與社福合作提升找回率。家屬支持則有同儕團體、喘息服務及短期住宿,減輕照顧壓力。
台北案例顯示,早期確診後迅速申請1966,兩週完成評估並核定服務,四週開始日照與共餐,三個月內夜間遊走明顯減少,照顧壓力降低。詳情請參考長照2.0申請流程與走失預防設備選購指南。
🏆 本地優勢
台灣健保與長照2.0社區網絡緊密串接,1966專線一鍵直通,減少家屬奔波。都會區快速媒合日照與交通服務,非都會區則善用巡迴與到宅照護,實現「家門口就能啟動」的照護目標。
更多政策與盛行率資訊,請參考衛生福利部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及國健署失智四大幸福說明。
失智症分期照護How-to:輕中重度檢查表與BPSD處理SOP
依照失智症嚴重度分期,照護策略與重點有所不同,掌握分期照護清單能有效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
輕度(CDR 0.5–1)照護重點
- 固定日常作息,使用白板、鬧鐘與月曆提醒。
- 評估駕駛安全與金錢管理,設定金融小額限制並與家屬共管。
- 居家安全巡檢,注意瓦斯、電磁爐、浴室止滑及走道照明。
- 溝通技巧:短句、單一步驟,提供選項避免考題式提問。
- 每週任務包含運動150分鐘、社交兩次、地中海飲食、體重與血壓紀錄及家屬壓力量表填寫。
中度(CDR 2)照護重點
- BPSD處理SOP:找誘因(疼痛、感染、便秘、環境噪音)→環境調整(光線、聲音、動線)→活動轉移(音樂、折衣、散步)→必要時就醫。
- 夜間安全措施:門磁、床邊感應燈、外出卡與聯絡卡。
- 吞嚥與營養管理:質地調整、每週量體重、口腔清潔。
- 照顧者安排固定喘息與替手名單,排入行事曆。
重度(CDR 3)照護重點
- 壓瘡與感染預防:翻身計畫、皮膚保護與口腔照護。
- 舒適照護:疼痛評估、體位擺放、音樂與觸覺安撫。
- 法律與醫療決策:預立醫療照護意願、監護/輔助宣告、安寧共照。
- 團隊合作:家庭醫師、護理、營養、語言治療與社工共同介入。
行為問題多因生理或環境誘因所致,非故意搗蛋。建議先排除急性譫妄、尿道感染及藥物副作用,再進行安撫或用藥,避免不必要鎮靜風險。詳見失智症行為問題處理指南及高雄榮總失智症照護常見問題Q&A(PDF)。
常見問題
問:健忘和失智症有什麼不同?十大早期警訊有哪些?
答:健忘通常是暫時性且不影響日常功能,失智症則會持續影響記憶、判斷、語言及定向能力。十大早期警訊包括反覆發問、忘記重要約定、計算困難、迷路、找詞困難、性格改變及懷疑他人偷東西。建議記錄事件時間與頻率,並帶至門診評估,搭配MMSE、MoCA及CDR量表。撥打1966可獲得相關資源協助。詳見失智症類型比較表。
問:怎麼快速分辨阿茲海默、血管性、路易氏體、額顳葉與混合型?
答:可依起始症狀、病程速度與影像線索三大關卡初步判斷。阿茲海默以記憶減退為主,血管性伴中風史且病程階梯式,路易氏體有幻覺與認知波動,額顳葉則早期有個性與語言改變,混合型則症狀交疊。確診仍需專科醫師評估。建議下載一頁比較表於門診對照提問,提升效率。
問:在台灣,確診後如何申請長照2.0與1966評估?需要哪些文件?
答:撥打1966專線申請長照評估,安排照管專員到宅評估功能與需求。需準備身分證明、診斷證明及聯絡資料。評估結果將決定服務內容,包括到宅服務、日照、交通接送、輔具及喘息服務。都會區等待時間較短,鄉鎮則可利用巡迴或到宅替代。建議先列出優先需求,與照管專員充分溝通。詳見長照2.0申請流程。
問:家人夜間遊走、重複發問、情緒暴衝怎麼辦?
答:先找出誘因,如疼痛、感染或環境刺激,並進行環境調整與活動轉移。規律作息、增加白天活動量、減少晚間刺激、使用門磁與感應燈均有效。重複提問可用提示卡與計時器,情緒暴衝則先共感再轉移焦點,避免硬碰硬。建議參考BPSD處理SOP並諮詢共照中心或1966安排支援。詳見行為問題環境調整技巧。
問:新藥(例如單株抗體)誰適用?風險是什麼?
答:主要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且Aβ陽性患者,需MRI追蹤ARIA風險。治療目標為延緩病情惡化,非逆轉。須由專業團隊評估適應症、共病及用藥交互作用,並制定隨訪計畫。建議與專科醫師討論檢查路徑與追蹤頻率,並同步強化生活型態介入。詳見飲食與營養建議。
問:如何預防走失?手鍊、QR碼與定位設備怎麼選?
答:多層防護策略最有效,包括居家門禁、身分識別與社區協作。門磁、地墊警報、外出卡與聯絡卡應先準備,申請手鍊與QR碼布標搭配定位器,注意電量與收訊穩定。建議向里辦公處及警政單位建立通報機制,並制定「走失應變SOP」貼於門口與手機群組。詳見走失預防設備選購指南。
問:家屬壓力爆表,如何安排喘息與支援團體?
答:建議善用長照2.0提供的喘息服務、日照中心及家屬團體,並建立替手名單。固定排定喘息日,交錯使用日照與短期住宿服務。加入在地失智友善據點與同儕社團,學習溝通與情緒調節技巧,避免照顧者倦怠。每月自評壓力量表,達標時主動申請加開服務或尋求協助。詳見分期照護檢查表。
結論:掌握失智症照護,從台灣資源與分期策略開始
面對失智症,最重要的是依據正確地圖,一步步完成每個階段的挑戰。本文整合了失智症五大類型的核心差異、輕中重度照護檢查表,以及台灣長照2.0與1966申請流程,幫助家屬縮短摸索時間,提升照護效率。建議下載並收藏由營養護腦指南整理的可列印工具與互動表格,並撥打1966專線,讓照護服務在你家門口順利啟動。下一步,請參考飲食與運動策略指南,長期穩定失智症的進展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