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最新認識|失智症症狀早期10大警訊與自我檢測(台灣實用攻略)
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7.99%,女性(9.36%)高於男性(6.35%),且隨年齡階梯式上升。面對失智症症狀,家屬常在「只是老了」與「怕貼標籤」之間徘徊,延誤診斷風險增加。本文以台灣在地資源為出發,整理早期10大警訊、自我檢測步驟、就醫準備與居家應對,幫你把不確定轉成可執行的下一步。
📋 重點摘要
- 掌握失智症症狀的非記憶性徵兆(執行功能、視空間、人格改變)
- 完成「失智症前兆檢測」量表:總分≥8或功能受影響即建議就醫
- 台灣就醫優先:神經內科/身心科,準備症狀日記與短片可提升診療效率
- BPSD居家處理以排除急性病因、環境優化與轉移注意為主,危險時即刻就醫
年輕型失智與非記憶性失智症症狀:別被「只會忘東忘西」誤導
失智症症狀不只表現在記憶缺損,尤其是年輕型失智,常以執行功能或人格變化先行。常見類型包括額顳葉失智、早發型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或混合型,表現為語言找詞、規劃能力下降或視空間判斷錯誤。
日常辨識重點:端碗歪斜、倒水潑出、逛街迷路或駕駛判斷失誤。若這些失能已影響工作或日常,就超出正常老化範圍,應儘速採取篩檢與評估。
建議先以量表自評並紀錄情境與頻率,必要時向專業求助。參考在地工具可提升檢測便利性:MCI 自評工具
💡 專業提示
40歲起即為預防黃金期:維持每週150分鐘中強度運動、規律睡眠與地中海式飲食,可作為降低失智風險的日常策略。
台灣就醫時機與失智症症狀資源:從健保門診到1966長照行動指南
判斷就醫時機以功能受損或非記憶性症狀為主:出現執行功能下降、視空間錯誤或BPSD即應求診。門診優先考慮神經內科或身心科,必要時轉介老年醫學、復健或職能治療。
就醫前準備:症狀日記、現用藥清單、短片記錄步態或言語問題、身分證與健保卡。檢查通常包含MMSE/MoCA、抽血、必要影像與神經心理評估,並視情況評估血液生物標記。
地方諮詢與警訊參考可查看台北市整理的早期十訊:台北市十大警訊
高級洞察:失智症症狀變化時間軸、混合型與BPSD居家應對
掌握時間軸有助安排監測與介入:0-6個月多為執行功能與視空間小錯誤,6-18個月出現語言與夜間不安,18-36個月可能有ADL明顯下降或妄想幻覺。混合型(阿茲海默+血管性)常見於老年,呈現階梯式惡化。
BPSD居家處理SOP:先排除急性病因(感染、疼痛)、記錄ABC前因行為後果、優化環境並以同理與轉移注意為主。若有危險行為或急性惡化,請立即就醫。
長期照護與資源申請可參考本地指南以串接1966等服務:長照申請指南
⚠️ 專家警告
若出現突然惡化、步態明顯改變、意識混亂或嚴重幻覺,應排除中風或譫妄等急症,不建議自行加用鎮靜藥,需由醫師評估。
常見問題
問:健忘與失智差在哪裡?有哪些警訊要留意?
答:正常健忘通常能透過提示回想;失智症症狀會影響判斷、語言、視空間與日常功能。若有重複提問、順序錯亂、找詞困難或頻繁迷路,且影響工作或生活,建議使用上方量表並安排就醫。
問:在台灣應該掛哪一科?需要哪些檢查?
答:優先掛神經內科或身心科,醫師會安排MMSE/MoCA、抽血排除可逆原因及必要影像(MRI/CT)。國際與政策參考可見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以了解流行病學與趨勢: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 2023
問:什麼是BPSD?在家怎麼處理比較穩?
答:BPSD涵蓋妄想、幻覺、焦慮、激動與黃昏症候群。第一步排除疼痛或感染,使用ABC紀錄找出觸發,調整環境與使用轉移策略;如持續危險或嚴重失眠,請就醫評估藥物與非藥物介入,並申請長照喘息資源。
問:年輕型失智有哪些早期非記憶性徵兆?還能工作或開車嗎?
答:年輕型失智常先出現執行功能下降、視空間錯誤與人格改變,例如多工失常、判斷力變差或社交冷感。是否繼續工作或駕駛需由醫師與職能評估風險,並考慮職場調整與復能訓練。
問:「失智症前兆檢測」多少分要就醫?
答:此量表為篩檢工具,總分≥8或任兩項已明顯影響生活/工作功能時應儘速就醫。建議先整理日記、短片與藥物清單,並預約神經內科或身心科以提高診療效率。
問:台灣哪裡可求助與申請長照?
答: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由專人評估並媒合日照、居家服務與喘息資源;地方衛生局與社會局也提供失智友善社區與共同照護中心資訊,相關流行病學資料可參閱衛福部的社區調查:衛福部失智症流行調查
結論:失智症症狀的自然出現與行動建議
面對失智症症狀,關鍵是「早發現、早行動」。若觀察到非記憶性徵兆或功能受損,先使用量表自評並準備症狀日記與短片,依台灣健保流程掛號神經內科/身心科進一步評估。建議把檢測、復能與長照當作連續任務,並善用在地資源與專業轉介以維持生活品質。

 



















